“中国瓷都”———这是今日潮州最闪亮的“名片”。载入基尼斯纪录的“百美图”大挂盘、作为国礼送给金日成的友谊通花瓶,被人民大会堂收藏的“春色瓷花篮”姐妹作……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都来自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如今,陶瓷等特色产业已成为潮州经济发展大潮中的“旗舰”,特色经济发展繁花似锦。 
日前,本报粤东采访团来到潮州。在中国瓷都陈列馆,自唐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力作,令记者饱览了一部贯穿古今的潮州陶瓷艺术史。 
踏入陈列馆大门,映入眼帘的巨型瓷壁画《清明上河图》令人忍不住赞叹。馆内工作人员讲解,该画由1000多片瓷砖拼接而成,制作时间历时数年。放于另一侧展示的是在“中国瓷都潮州国际陶瓷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高温瓷板画百花鸟图”,作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红釉大瓷缸、“吉祥富贵”大花瓶、“祭鳄文”瓷板画……一件件精美力作让人叹为观止,每一件陶瓷精品背后的故事,都让人深深感叹潮州民间工艺家无穷的智慧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当前,陶瓷已经成为潮州特色经济的支柱和原动力。潮州的陶瓷产业龙头枫溪,是中国近十年来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工艺美术瓷、日用瓷的生产出口基地,拥有工厂4000余家,产品包括餐具、茶具、咖啡具、仿古瓷、礼品瓷、陈设瓷、装饰瓷、玩具瓷、园林瓷等十多个门类。“十五”期间,陶瓷及陶瓷配套产业产值年均递增20%,占全国工艺瓷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潮州的特色经济,立足当地传统手工艺,经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形成了以陶瓷、服装、食品、电子、不锈钢、塑料制品、印刷包装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潮州目前还是国内最大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也是国内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和积聚基地。 
潮州的“特色经济牌”缘何打得如此漂亮?“以潮州文化为依托,着力培育和发展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浓厚文化内涵的特色产业,成为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战略”,是答案之一。 
一直以来,潮州陶瓷以“清新、素雅、细腻、玲珑”的艺术风格在国内陶瓷界独树一帜。潮州人认识到,潮州陶瓷是不能丢弃的祖传“宝贝”,是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独具优势的“王牌”,必须继续做大做强。早在潮州升格扩大区域之初,这里的决策者就确定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特色产业,朝着有潮州特色的“实业兴市”目标前进。近年来,潮州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让企业在人才引进、技改资金投入,以及用水、用地上享受各种优惠,引导、扶持企业做强做大。 
潮州陶瓷产业的繁荣,是在以上千年历史为厚实基础奠定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的舞台上唱了一出“新翻杨柳枝”。 
答案之二:创新。今年3月1日,人民大会堂专用瓷———642只“胜利杯”从潮汕平原启运赴京,交付人民大会堂使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大会堂专用茶杯“胜利杯”原本一直由指定的国有企业生产研制并选送,此次是“民”字号企业生产的陶瓷产品首次进入人民大会堂。这一“创举”,再次使潮州陶瓷声名远扬。“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承担“胜利杯”研发任务的是广东松发陶瓷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林道藩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松发公司承接重任后,召集精兵强将进行技术攻关。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润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人民大会堂专用茶杯“胜利杯”研制成功。这些茶杯从瓷质白度到造型、花面都比以前的专用茶杯有很大的提高,1400多度的高温烧炼,使花钯熔于胎釉之中,花纹通过釉层溢于瓷表,彰显了陶瓷烧制工艺的顶尖技术。新技术结合了松发公司传统的高温细瓷薄胎制瓷工艺和釉下彩技术,使潮州的高温釉下彩首次应用到人民大会堂专用茶杯上,彰显了陶瓷烧制工艺的顶尖技术。 
答案之三:打造“金字招牌”。区域经济的竞争,是品牌和质量的竞争,争创名牌已成为一个地区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此,潮州以“中国瓷都”等区域性品牌作为新的起点,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广东名牌、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充分发挥名牌对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多拿单打冠军”。 
近年来,潮州全市累计获省级以上名牌名标155项,其中“中国名牌产品”15项,“中国驰名商标”1项,国家免检(验)产品23项。这些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不但对潮州的特色产业和产品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效应,为蓬勃发展的潮州特色经济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潮州特色经济新一轮的发展。